学院

共 2 篇网址
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条件。学校始建于1958年的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1959年更名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与石家庄市教育学院合并,校名定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石家庄学院。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使命,努力奋斗,为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212人,其中正高职116人、博士169人、副高职375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98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45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田联一级裁判员、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拔尖人才、“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143人。  学校占地1221亩,建筑面积40.76万平方米。建有13个实验实训中心、330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8亿元。图书馆藏书118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电子图书38万余册,各类期刊428种。设有17个学院、79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62个),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形成了面向石家庄市主导产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软件技术专业群、化工制药专业群、机电工程专业群、文化传媒专业群和教师教育专业群等5大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获批河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有3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石家庄学院以岭药业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和专接本考试中成绩优异,大批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很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中屡屡斩获佳绩,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100所“青春之声”试点单位之一、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合作单位、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新媒体专业工作室、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暑期“大家访”活动先进单位、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特别是石家庄市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向一流应用型迈进,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6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166项,企业委托项目106项,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累计发表论文 371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68篇,中文核心期刊 1026篇;获得专利授权100项;出版著作(教材)161部。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石家庄学院农村发展研究基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石家庄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在学校挂牌成立;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挂靠学校;契合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建立了河北省灰霾在线监测实验室、河北省物联网智能感知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校不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派出38个教师团组、135人次赴21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培训,选拔245名优秀学生前往国(境)外交流学习、攻读硕士学位,派出两批共35人次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团赴马来西亚高校进行专场演出,成功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中美青年艺术交流活动及专场音乐会。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韩国又石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韩国又石大学合作举办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层次“3+1”合作办学项目落地招生。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求新”的校训,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显著提高。学校连续四届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入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的高校,河北省唯一一所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常务理事单位的高校,河北省首批1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石家庄市最具影响力城市品牌。学校连续多年协办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全程参与服务河北省大学生征兵启动仪式、省运会、省残运会等全省性重大活动,受到政府、社会的广泛好评。成功举办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五次工作研讨会,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在省内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承办了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研讨会、中国秦汉史暨石家庄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为主线,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0
廊坊师范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城市--河北省廊坊市。其前身为1946年建立的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56年改为河北廊坊师范学校,1964年升为河北廊坊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廊坊师范专科学校、廊坊市教育学院、廊坊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廊坊师范学院。2004年12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与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廊坊师范学院。  学校分廊坊、固安两个校区办学,占地近1800亩,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5.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85亿元,馆藏文献约143.7万册,电子图书约123.7万册。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14个党政部门和7个教辅单位,形成了普通本(专)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被确定为双学士培养单位,2016年被确立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20000人,教职员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00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约占4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约占8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突出贡献专家2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创新人才1人,“三三三人才” 2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5名,省级教学名师 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特聘教授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现开设本、专科专业102个(本62专40),涵盖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着力于建成省内一流的文科、强势的理科、实用的工科、亮点的术科。拥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作为“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连续多年承担“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省、市级培训项目。学校秉承“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范文化传统,弘扬“厚德博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近年来,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现建有50余个科研机构,主办5种学术期刊。《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语文教学之友》为河北省十佳期刊。2010年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24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各类专利授权98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780余篇,专著、译著和教材近180余部。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成立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进一步成绩,目前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学校开展了实质性项目合作。来华留学工作取得进展,留学生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国别结构日趋优化。对外汉语推广工作取得突破,一所孔子学院已获国家汉办批复。合作办学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与马来西亚联合举办航空电子维修(专科)专业已获批准,欧洲航空局(EASA)飞机维修执业资格证书河北省唯一考点正式落户我校。累计派出94名教师、63名学生赴国(境)外教育、科研机构学习,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应用型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需求为办学使命,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非师范教育为两翼,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教育与京津冀协调发展对接,推进大学文化辐射地方文明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多学科、多层次、开放式、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