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本站400AI工具导航提供的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400AI工具导航实际控制,在2024 年 7 月 5 日 下午11:28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400AI工具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计算机学院是在1980年设立的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1984年5月设立的电子计算机系。2000年7月,为适应信息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成立计算机学院。2001年7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以计算机学院为依托,成立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一家软件学院。2002年7月软件学院独立建制。2004年10月,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学院。2009年12月,学校决定在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软件工程学院。2015年3月11日,撤销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成立新的计算机学院。同时成立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合署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院获得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成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2011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软件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月依托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增设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物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2013年开始招生)2013年7月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唯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并于2014年招收博士生;2016年1月被浙江省遴选为“十三五”首批一流学科(A类)。2019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下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前10%-20%),在浙江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2017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学科排名,计算机学科在全国281个同类学科中排名24位,进入全国计算机学科前10%。2018年5月,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实现历史突破,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进入全球前1%的409个研究机构中排名第369位,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45位。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80年)、软件工程(2003年)二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15.1—2023.12)、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优势专业、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软件工程”是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19.1——2024.12)、浙江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专业、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的学科梯队,现有教职工180余人,专任教师1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5人(其**聘教授4人)、副教授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学院拥有共享院士1人,国家千*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国家青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浙江省“万*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浙江省“万*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3人,二层次2人,三层次15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现有在读本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790余人。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76年的电讯仪表专业,2005年由电子工程系更名为自动化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学院更名为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院现有6个宽口径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和能源动力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干工科学院,是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方向之一“复杂网络与智能系统”建设学院。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建设有网络通信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江苏省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以及8个中央和地方共建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中97.9%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58.89%。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88人。学院聘请名誉教授1人、客座教授2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带头人中有IEEE Fellow 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7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2018年、2020年),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2015年-2019年)。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学术梯队。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科研经费充足。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816篇,包括IEEE汇刊论文近4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前3%)10余篇。近年来,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各种奖项和荣誉10余项。
东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高校,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18年。该学院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发展而来,2018年秋季招收了第一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2019年3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东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的35所高校之一。依托东南大学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应用以及支撑体系方面全面而深厚的研究基础,人工智能学院形成“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新模式。引进、培育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领军人才,构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质师资队伍;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学科前沿,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具有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系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培育精英型、实用型、交叉型多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探索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统筹学科发展,完善专业设置。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拥有一支年轻的高水平研究队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推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多智能体、图像处理、科学可视化等。在这些领域的成果获得一定的国际影响,每年均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如CVPR、IJCAI、AAAI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著获得大量国际同行正面评价,某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人脸年龄估计算法)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基准算法和事实标准,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如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等。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积极引入企业、政府、国际著名高校等外部资源,与微软、联想、百度、腾讯、阿里、华为、讯飞等国内外著名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等。 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应用以及支撑体系方面具备全面而深厚的研究基础,具备相应的理论、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等条件。人工智能学院集中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双一流学科相关学院的优势科研团队和科研资源,将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建成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工智能专业。
为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2018年5月26日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旨在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吉林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单位之一,1976年计算机科学系建立,1977年王湘浩院士在国内率先举起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大旗,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学校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着比较雄厚的科研积淀和育人基础。当前,吉林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学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拓展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常毅教授是2017年国家级特聘教授,英国计算机协会会士(BCS Fellow),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学者。曾担任美国雅虎公司技术总监、美国华为研究院技术副总裁。在CCF A、B类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CCF A类会议KDD 2016最佳论文奖,CCF B类会议WSDM 2016最佳论文奖。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举办CCF B类会议WSDM 2018,并将作为大会主席举办CCF A类会议SIGIR 2020。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7项,累计到款经费上亿元。目前,人工智能学院已同5家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备忘录,包括吉林大学与新华三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吉林大学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吉林大学与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吉林大学与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吉林大学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校企的深度合作,积极响应了国家“产学合作育人”的号召,并将在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共建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合作,以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技术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较早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专业之一。学院历史上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第一台微程序控制的小型通用计算机、第一块航空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第一个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筹,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西北地区唯一的计算机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分别位于A-和B+。2022年上海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7,最新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5‰。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建成6个国家级平台和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学科注重协同创新和融合,形成了智能计算架构及系统芯片、人机物融合智能计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系统测控仿真与信息存储、复杂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智能决策等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编著出版我国第一部《人工智能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教材。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操作系统》等6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有专任教师147人,正高40人,副高96人,其他11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5人,国防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防专家8人以及其他省部级人才24人。从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引进多名海外人才,多数骨干教师曾赴国外留学、培训和合作研究。六十多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坚持以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计算机人才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为目标,致力于将本学科打造成为计算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科研基地,支持国防建设及“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