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部回应人工智能进校园,AI赋能边界在哪儿|七日谈
人脸识别技术进入校园引起多方争议,教育部回应强调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中华慈善日”前夕,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参与捐款的网友超过52.6亿人次,其中90后参与人数最多。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研究表明,35年来北极海冰消失超过九成。这些消息令人迷惑——高级冰冷的技术、温暖有爱的人心、岌岌可危的自然,我们未来的生活,究竟会走向哪里?
本周七日谈的关键词是“未来”。
近日,两名中国药科大学同学的课堂行为疑似被监控系统分析,这张在网上流传的截图上,两名女大学生的面部微表情和行为被量化归类:听讲6次,阅读8次,睡觉0次……有网友质疑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在课堂上侵犯了隐私,个人生物识别数据被采集后存在被泄漏和滥用风险。
实际上,人工智能在校园中的应用已经不是新鲜事,刷脸入校园、指纹识别借书、人脸识别防止替考,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更高效率的教育管理。但是另一方面,效率不是唯一衡量指标,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被人工智能监控和分析,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对此,教育部在9月5日召开发布会解读《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文件中明确规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不得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用户约定,不得泄露、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科技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中应起到推力作用,而不是凌驾于人的个体性之上,人工智能在校园中的渗透,需要有边界和监管。当然,即便监管到位了,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当人工智能在发达地区的校园中投入使用甚至成为标配,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否适配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如果不能,可能将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新局面。慈善法出台三周年行业监管成效显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2016年9月1日施行,目前已过去了三年。《慈善法》出台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多次陷入舆论风暴,从“郭美美事件”到嫣然天使基金被质疑账目造假到“杨幂诈捐门”,中国慈善领域迫切需要规范和监督。
然而,这部法律的出台称得上好事多磨。民政部2005年牵头起草后,因各方对标准的分歧较大推进缓慢,直到2013年10月《慈善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中的第一类项目,大大加快了立法进程。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慈善法》实施后重大进展报告,三年来我国慈善事业从志愿服务、互联网捐款规范化到税收优惠细化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向制度化推进,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亿人,登记慈善组织超过7500个,净资产合计约1600亿元,设立慈善信托204笔,信托合同规模约22.48亿元,其中57%的慈善信托将扶贫作为信托目的,助力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
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民政部等4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慈善捐赠领域相关主体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将“骗捐”和“诈捐”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财政部、税务总局及扶贫办发布《关于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鼓励企业参与扶贫,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也保障个人公益捐赠获得税收优惠。
《慈善法》发布同年,我国将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自此各大慈善组织纷纷在9月初发起“公益日”、“公益周”。其中,互联网平台因为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和社交效应,逐渐发展成为公益慈善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收到52.6亿人次参与,获得善款超过18亿元, 90后成为参与互联网募捐的主力军,80后捐款金额占比最高。随着中国公益慈善机制日渐成熟,背靠《慈善法》的规范与监督,做公益很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北极海冰35年来减少超过九成
9月5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北极海冰 198 4年至2019年间图像,根据卫星数据显示,北极覆盖的海冰35年来减少超过九成。 198 4年,北极有超过300万平方公里被4年以上冰覆盖,如今仅剩11.6万平方公里。科学家Claire Parkinson和Nick DiGirolamo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北极每年损失的海冰相当于三个北京市面积。今年夏天,北极最厚的海冰格陵兰岛北部冰层破碎,北极圈内多处出现30度以上的罕见高温,控制气候变暖已经迫在眉睫。
北极冰盖减少带来的影响,近则导致北极圈生态系统失衡,使得北极熊等极地生物捕捞区域受限,远则影响到各大洲的天气变化。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已是环保的老生常谈,但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速度之快,还是打了各国一个措手不及。今夏欧洲持续极端高温,多国温度破历史记录,在6月最后一周至少7人因高温死亡。
全球连续气温使得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地面干燥,在风力的作用下,引发多处森林和原始荒野大火。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目前受灾面积相当于10万个足球场,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的切身影响不仅是炎热这么简单,根据国家地理杂志预计,冰川全部融化之后,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5米,那时地球的面貌将被完全改变。荷兰会成为欧洲第一个消失的国家,中国沿海地区和美国东海岸将全部淹没,伦敦、北京、上海的繁华将毁于一旦。
自然界的因果相连,空气和洋流的循环使得各地气候相互影响,如果无法有效遏制气温失调,大自然对人类这场越来越热的“报复”会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