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思考

一、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思考

   ——浙江大学–日照市教研员素养提升班学习感悟之一

为期六天的“浙江大学—日照市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班”已经结束,共聆听报告七场,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报告和睿智练达的思想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其中沈启正和章苏静两位专家在报告中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职业带来的挑战。两位都引用了2017年剑桥大学对于365种职业未来“被淘汰率”的研究数据。其中,电话推销员、打字员、银行职员等职业,分别以99.0%、98.5%、96.8%概率,被列为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而教师职业被取代的概率仅有0.4%,被列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但该研究成果也被广泛质疑,那么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千年之久的教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教师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原因被总结如下:教育不是冷冰冰的产品,教育是有温度的,学生的精神发育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和思想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教师适时走进学生心灵,进行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情感,难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因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言传身教、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教育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学方法和育人方式都需要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而人工智能缺乏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可以按照人类规定的程序工作,但不会主动工作,更不能创造性工作。

教师的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在当前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有些经验型的教师也许乐观地认为搞应试是人工智能的短板,非真人所不能及。下面两则新闻可能会给他们当头棒喝。

2017年,教育行业曾做过一个实验,活动招募两组学生,一组学生由三名平均教龄为17年的资深教师进行真人授课,另一组学生则完全由企业开发的智适应教学机器人进行教学。在四天的时间里通过初中数学的针对性和集中性教学辅导,客观对比两组学生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智适应教学机器人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机器教学)完胜26.18分(真人教学)。针对2018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命题,作家张一一的文章《新时代新青年》仅获85分,而机器人的作文《绿水青山图》却获得了曾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评审专家给出的100分。

在应试方面,AI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实属意料之中,因为人工智能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分析能力非常人所能及。另有一则代表性案例可以佐证,IBM公司的Watson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赫赫有名。一名普通医生在这个系统输入病患的所有信息之后,短短几秒之内就可以生成一份长达70页至100页的治疗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了推荐治疗方案、治疗方案遵循了哪些指南和治疗思想、帮助寻找到患者的临床医学证据、用药建议以及药物副作用提醒。Watson系统在多年的技术迭代和大数据“喂养”后,它目前可以在17秒内阅读3496本医学专著、24.8万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试验数据以及10.6万份临床报告,并最终提出三个最优治疗方案。

以此类推,教育机器人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数据分析,确定学生智能优势、学习类型和提升方案,同时在自身的资源库里给学生配备最优学习资料。这些与应试紧密相连的认知领域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从而使教师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从事价值观领域或情感领域的教学。综上所述,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恐怕首先要被淘汰。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报告中,章苏静教授介绍了讯飞语记、印象笔记、石墨文档、小易海报、思维导图等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拒绝新技术,无异于手持冷兵器对抗现代化武器,胜败一目了然,因此不懂技术的教师要被懂技术的教师所取代将是发展的必然。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技术发展史,人类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人工智能汹涌而来的时代,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顺势而为,更好地应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

就学习资源来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扩大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学生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为防控新冠疫情,今年各地延迟秋季开学时间,这给各种线上教育平台提供了闪亮登场、大放异彩的机会,教育工作者也切实感受了线上教育的便捷。未来的教育必然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并存,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的新格局。教师的角色也必须从教育的主导者变成教育的服务者。

就教育方式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育。当前的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下,因材施教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随着分析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这一理念将变为现实。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各项活动指数进行大数据分析,判断出学生的潜能和素质,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重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课程表、学习进度表和学习内容,使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

就工作革新来说,教师既要与机器协作,又要充分利用机器所不能代替的“人”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创新工作。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灵魂和幸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奠基。教师对学生心灵、精神和幸福的关注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沟通、创意和审美能力、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跟学生平等互动,实施更加人本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具有创造性。

根据剑桥大学的研究报告,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他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里,不闻天下事。

这三条听起来颇为熟悉,其实也是当下很多教师的工作状态。未来已来,站在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主动拥抱技术、利用技术是每个教育人的必然选择,借力科技方不会被淘汰,否则时代抛弃你时,连声再见也不会说。

                               2020年12月16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